未来智能媒介文明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

发布时间:2023-05-11作者:摄影:审核:刘淑艳浏览次数:10

日程安排

20235138:00-17:10

为进一步推动全球修辞学的发展,加强各分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智能媒介文明的最新研究成果,全球修辞学会决定于2023512日至14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未来智能媒介文明研讨会暨全球修辞学会理事会。

序号

专家姓名

标题

时间

主持人

上午(8:00-11:40

会议大合照(8:00-8:10,创造太阳雕像)

开幕式(8:10-8:30,文理楼142

1

马国顺副书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校领导开幕式致辞

8:10-8:20

朱惠平副研究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

陈汝东教授

北京大学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致辞

8:20-8:30

大会发言(8:30-11:40,文理楼142

3

艾伦·阿姆鲁拉·海玛特教授

北京大学

全球文明、全球话语及

智能媒介

8:30-8:40

刘璐副教授

北京大学

4

张先广教授

格兰谷州立大学

复合廓落、精神共生与精神养生

8:40-8:50

5

林克勤教授

四川外国语大学

第三次认知革命视阈下的交往嬗变——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

8:50-9:00

6

陈汝东教授

北京大学

未来智能媒介文明发展的伦理悖论

9:00-9:10

宁海林教授

宁波大学

7

李红秀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文化合作空间相关性研究

——以人民网英语版报道为例

9:10-9:20

8

刘璐副教授

北京大学

AI时代重视中国修辞传统中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思维

9:20-9:30

9

柴俊星教授

海南师范大学

自贸港封关运作后的修辞姿态

9:30-9:40

林克勤教授

四川外国语大学

10

毛浩然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ChatGPT冲击下的高阶思维与精准表达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9:40-9:50

11

张厚远教授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数字化交往时代网络舆情主要特征及应对措施

9:50-10:00

休息(10:00-10:20

12

李焕征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后人类叙事与超真实的科幻神话

10:20-10:30

张先广教授

格兰谷州立大学

13

何海翔教授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俄乌军事冲突中社交网络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其反思

10:30-10:40

14

宁海林教授

宁波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研究

10:40-10:50

15

袁智忠教授

西南大学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公文写作

与传播

10:50-11:00

16

但海剑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智媒时代跨语言传播实践的范式、底层逻辑与发展趋势

11:00-11:10

柴俊星教授

海南师范大学

17

靳雪莲教授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信息级联分析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11:10-11:20

18

聂真新教授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文明与体育的未来

11:20-11:30

19

张建平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信息传播复变换:语义—感知—认知—耦合—孪生异化与信息增强

11:30-11:40

下午(14:30-17:10

平行论坛一:2023年全球修辞学会理事会(14:30-16:10,文理楼346

平行论坛二:青年学者论坛(14:30-16:10,文理楼344

20

常凌翀教授

湖州师范学院

乡村治理视域下县级融媒体的

效能提升的行动路径

14:30-14:40

侯晓舟副教授

河北大学

21

张少君副教授

武汉传媒学院

新闻的情感转向:智能媒体时代的技术可供性

14:40-14:50

22

佟若瑶副教授

青岛滨海学院

夏目漱石文学中“隐逸”情结的

汉文学影响路径

14:50-15:00

23

侯晓舟副教授

河北大学

实验语用学与汉语词汇语用信息

加工处理

15:00-15:10

24

李艳梅博士

曲阜师范大学

智能媒介文明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短视频传播策略

15:10-15:20

常凌翀教授

湖州师范学院

25

符逸帆

武汉传媒学院

智能媒介环境下数字时尚的现状与本质——以DRESSXBershka的合作系列为例

15:20-15:30

26

徐雯雯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

时尚的意义传播

——社会符号学视角

15:30-15:40

27

聂爱民

北京博雅英才规划

设计研究院

智能媒介文明下军事话语

与大责任

15:40-15:50

28

蒋雪颖博士

北京大学

从石油金矿到数字身份:近十年中国大数据的想象变迁——基于对《人民日报》社论的批判隐喻分析

15:50-16:00

张少君副教授

武汉传媒学院

29

杜永欣博士

北京大学

以自然之道讲生态中国:主流媒体生态纪录片中的生态文明话语

表达研究

16:00-16:10

30

陈林茜博士

北京大学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对冲突事件的话语策略研究

——以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

16:10-16:20

休息(16:20-16:40

闭幕式(16:40-17:10,文理楼346

31

陈汝东教授

北京大学

闭幕式活动

16:40-17:00

惠东坡教授

北京联合大学

32

毛浩然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闭幕式发言

17:00-17:10


大会发言人简介及发言摘要(按发言顺序排列)

1.艾伦·阿姆鲁拉·海玛特教授

发言题目:Intelligent Media, Global Civilizations & Global Discourse

摘 要:

AI and Intelligent Media pose both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serious threats to the global community.The unknown capabilities of unprecedente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Deepfake video, Large Language Model, and Big Data Analytics have simultaneously induced global hope and fea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I functioning versus human cognition demonstrates the fallacy of the prevalent reductionism, considering human brain as a machine, in many respects less powerful than AI. The fut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s can be envisioned possessing monumental advanced in AI that need to be accompanied by cultural, artistic and aesthetic element privy to human beings. Intelligent media ca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viding a balance between these two. It can change its role from news and events data collection and presentation to wi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g Data, providing responsible rhetoric and discourses in the global scene.

发言人简介:

Allen AmrollahHemmat has a multidisciplinary background and is the author/co-author of several volumes of poetry translations and material and articles in the field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He received a master's degree in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fro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Ph.D. i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urrently he is an academic consultant for the Hermeneutic Research on Eastern Philosophy Project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acouncil member of the Global Rhetorical Society, and a VicePresident of the Global Discourse Society.

2.张先广教授

发言题目:复合廓落、精神共生与精神养生

摘 要:任何能起筛子作用的东西都堪称廓落(khora),包括人的大脑或心,以及智能装置。在数字时代,人心与智能装置往往形成共生关系,作为复合廓落来处理纷繁芜杂的所谓信息。复合廓落的筛滤功能如何是一个伦理问题。智能装置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往往都会产生设计意图之外的后果,从而对人心造成拖累,甚至导致人心的异化。收视反听、内观、心斋、戒定慧等传统的精神养生方式在注意力被无限摊薄的今天有着重要的伦理意义。

发言人简介:张先广博士,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伦敦留学项目负责人。感兴趣的领域包括间性研究、媒介哲学、德勒兹、弗卢瑟、麦克卢汉、维利里奥、塞尔等。目前担任China Media Research联合主编。曾在国内发表《德勒兹与间性论》《德勒兹与廓落》《弗卢瑟与间性论》《弗卢瑟的对话哲学》《媒介理论:从人本主义到反人本主义的转向》《间性论作为未来文明的元程序》《虚而灵、空而妙——召唤以间性为取向的城市观》《对数字技术的间性论思考》《后历史时期间性的复归》《间性论视域中的新媒介、新文论与新文学》等文章。

3.林克勤教授

发言题目:第三次认知革命视阈下的交往嬗变——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

摘 要:新冠疫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长远的和深层次的,从治理体系到社会心理,从风险控制到交往行为,都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嬗变。吉登斯认为,现实生活并不总是稳定的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也并不总是处于始终处于当下在场性。疫情使得稳定的社会体系和生活秩序受到一定的破坏,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不确定性成为一种新常态。新冠疫情的发生与第三次认知革命形成了共振,促进了人类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一、交往形式:实体与虚拟共存;二、交往路径:时刻在线;三、思想的测量与可视化:一个社会物理学的视角;四、被忽视的领域:自我精神交往;五、交往地点:智慧城市;六、高边疆:太空互联网的大国博弈;七、脑边疆:国家安全的新时代课题。

发言人简介:林克勤,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日本札幌大学客座教授。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一项重庆市社科重大项目,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要研究方向:体认语言学、认知传播学、认知战略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代表性著述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阐释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创新研究》《认知传播学论丛》(一、二、三、四辑)等。

4.陈汝东教授

发言题目:未来智能媒介文明发展的伦理悖论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媒介技术的发展速度更快,新的传播技术、传播现象不断涌现,知识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演进。智能媒介文明已经成为当下和今后数十年引领我国乃至全球人类前进的不二选择。人们在为新技术、新发展、新媒介、新文明而欢呼的同时,也存在技术和文明进步产生的伦理悖论。一方面,新技术、新媒介、新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新文明,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但是,如何消化过剩的信息、过剩的生产力,如何防止新技术、新信息、新文明所产生的反向推力,消解新媒介对人类的制约乃至控制等不确定性,也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深入剖析未来智能媒介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伦理抉择,如何平衡智能媒介文明的物质红利和伦理悖论,是当下智能媒介文明研究的迫切课题之一。

发言人简介:陈汝东,文学博士,1995年起在北大任教,曾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国家传播学会会长;研究传播学、修辞学、话语学等;著有《修辞学教程》、《新兴修辞传播学理论》等主持数项国家级项目,曾在牛津、斯坦福、早稻田等大学讲学、研修,多次在国外发表主旨演讲,讲授汉语修辞学、国家传播学等。

5.李红秀教授

发言题目: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文化合作空间相关性研究

摘 要:本文探究影响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科学文化合作的因素及其空间相关性效应,以期为国家能力提升方向、国际合作政策的制定、一带一路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人民网英语版网站为研究平台,以一带一路沿线20个代表性国家为研究对象,用“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衡量科学文化合作,运用空间计量学方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文化合作具有空间相关性;人民网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数量是影响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科学文化合作的重要因素,并且科学文化合作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发言人简介:李红秀,男,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中欧人文交流研究所所长,美国德瑞克大学(Drak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任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担任国家传播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理事、重庆市高教影视专委会副会长、重庆写作学会副会长、重庆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出版著作6部,在SCICSSCI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要从事国际传播、国家形象传播、新媒体传播、影视传播研究。
6.刘璐副教授

发言题目:AI时代重视中国修辞传统中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思维

摘 要: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时代,AI似乎可以帮助人类人类完成很多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工作,这些是西方修辞,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辞理论所主导的思维方式。但是中国修辞传统思想倡导的生存智慧和审美思维,是AI无法复制的。本论文拟从生存智慧和审美思维两个方面入手,讨论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修辞传统珍视的一些思维方式为什么尤为重要。

发言人简介:刘璐,美国普渡大学修辞与写作学博士,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文化社会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士。研究领域包括英汉比较修辞、英语二语写作、跨文化交流。曾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编委兼审稿人。现任《语言学研究》审稿人、国际汉语修辞学会理事。著有Understanding Rhetorical Traditions, Rethinking Writing Pedagogies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Written Argumentation Instruc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曾在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Cosmopolis、《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语言学研究》《国际修辞学研究》等期刊和国内外论文集中发表论文。外研社重点项目《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教材系列*写作第三册》编者之一,北京大学2018蓝基金奖教金获得者,2017北京外国语大学写作开放周专题学术报告发言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写作教师团队常年培训顾问,北京大学MTI项目骨干教师。


7.柴俊星教授

发言题目: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的修辞姿态

摘 要: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今,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在即,进入海南的国际教育主体及其所关涉领域不断增多修辞形势也必将因此而产生不可逆的变化。近期,已经有一批国际知名高校进入海南岛,已经或即将开始招生。这些国际知名高校来自世界各,这预示着我们对封关运作后的修辞态势要加以精准把握,也因而成为关系着海南话语能力提高以及自贸港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海南修辞形势的未来变化趋势主要有两点,一是修辞主体多样化,二是外部环境复杂化。因此,我们认为,海南话语能力的提高应基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一是政府机构修辞身份的重新构建,二是全民修辞能力的提高。把控好这两点,势必会迎来海南修辞的新姿态。

发言人简介:柴俊星,女,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院长,研究生导师。曾受国家汉办委托公派美国进行汉语教学并担任赴美汉语教师的管理工作多年。任国家汉办汉语教师面试主考官、专家库专家等。多次面向本,硕学生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题”的讲座。先后被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邀请为出国汉语教师做学术讲座。近年来,独立发表论文多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8篇,北大核心收录期刊论文2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主持国家汉办课题项目1项,社科联,省教育厅科研项目5项,参与省社联、省教育厅项目多项。

8.毛浩然教授

发言题目:ChatGPT冲击下的高阶思维与精准表达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摘 要:本研究基于ChatGPT的叠代升维和降维碾压实例,进行ChatGPT热的冷思考:(1)未来已来,不可不睬。应避免掩耳盗铃的舵鸟心态,走出红旗法案和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倡导批判性利用ChatGPT。(2)应突破酋长困境和个人认知天花板,动态重构高阶思维和精准表述的核心要素,划重点,打七寸,做减法。(3)创新高阶思维和精准表述的三维培养模式:从思维能力到高阶思维能力,从表达能力到精准表达能力;从共情能力到家国情怀担当;从问题解决能力到复杂问题解决能力。(4)创新思维与表达的困境突围六部曲:(ADo right things.BDo things right.CNot quite enough time.DPassion, Vision, Action.EThink Global, Act Local.FLess is more.

发言人简介:毛浩然,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长,山东省高层次人才,语言服务博士点带头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Translating China执行主编(2016-2020),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山东省侨联专家委员会委员,校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在SSCIA&HCICSSCI、北大中文核心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10余部,近两年8份智库专报获中央部长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国家社科2项、教育部社科、省社科等课题10余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教学成果奖4项。独立创建8家官方教育网站、浩然考试网和微信公众号科研琅玡榜

9.张厚远教授

发言题目:数字化交往时代网络舆情主要特征及应对措施

摘 要:数字交往的含义:是数字化技术主导下人类对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将过去的交往中介转变为以数字编码和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媒介,进而展开信息交流和互换的实践活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身的交往活动与数字空间不断融合,形成了全新的交往形态,其背后的交往逻辑和交往潜能也不断展现。数字化交往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体缺乏社会理性,原因主要在于:群体的内聚化、阶层的自我强化,导致社会缺乏对话协商的理性。“过滤气泡”“信息茧房”“回音室”等理论中所体现的“自反性沉迷”意味着:当网民预设了某种观点和话题进行网络互动时,只会倾向于选择让他们认同且愉悦的那一部分。

发言人简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绍兴市智库)常务副院长、国家传播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理事、全球修辞学会理事、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委员会会员、浙江省舆情智库研究中心成员。主持完成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过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完成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参与过6项市厅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12篇,《新华文摘》摘编1篇,论文获奖11次,完成合著3部,主编智库期刊《长三角网络新舆情》。2015年以来,为浙江省委宣传部撰写热点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和舆情直报,被中宣部单独采用4篇,省宣部单独采用30多篇,2017年被浙江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直报员。

10.李焕征教授

发言题目:后人类叙事与超真实的科幻神话

摘 要:后人类叙事是近些年来科幻影视剧给我们提出的新的理论命题。当今时代,数字化作为一项的媒介技术,已经超越了以传统艺术为核心的影视创作与理论体系。以《西部世界》为代表的美国科幻影视剧适时抓住了这种变化,把游戏融进叙事之中构建了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超真实世界。

发言人简介:李焕征,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曾长期从事电视报道工作,数十部电视片在中央、省市级电视台播出,多次获省部级广播电视一、二奖。2002年至今,任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主讲电视新闻与纪录片、影视理论、传播与影视文化前沿等课程。2013年,个人专著《银幕上的乡土中国》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主编《影视艺术基础教程》,《传播与影视文化十二讲》等,曾获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师奖等。社会兼职: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修辞学会副会长、农村话语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历史、乡村传播、纪录片、公共管理等。承担中国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

11.何海翔教授

发言题目:俄乌军事冲突中社交网络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其反思

摘 要:俄乌军事冲突是当下重大的国际热点事件,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全民参与、全程直播的新型社交网络事件。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社交网络之中该事件传播存在明显的传播伦理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信息深度造假,媒介话语权争夺引发的信息传播偏向,媒介伦理缺失引发的虚假信息泛滥。由此,我们呼吁重视新媒体技术伦理,建立技术善治规范;关注媒介话语权平等,建立包容开放的国际话语体系;加强社交平台媒介伦理教育,建立平台主体责任伦理。

发言人简介:何海翔,男,组织发展学博士,新闻传播学教授,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稽山学者。现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主要兼职包括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与传播学委员会理事、浙江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舆情专家组成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网络政治与影像传播、传媒教育与媒介管理等。策划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系列丛书》等学术著作10部,主编教材7部,专著、合著《新媒体管理规制论》等著作7部。在Journal of Internet technologySCI)、《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出版》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中宣部委托课题、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2次、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次以及浙江省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8项。

12.宁海林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研究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研究,就是研究如何运用视觉符号讲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故事,讲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进而更好地发展中国、造福世界的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文将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视觉传播效能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官媒在国际媒体上发布的中国式现代化纪录片以及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生产的中国式现代化短视频作为主要研究样本,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的基本问题,确定它的研究论域,分析它的价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的实现要素、规律及策略进行系统分析。

发言人简介:宁海林,男,19696月生,吉林梨树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宁波大学现代传播研究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全球修辞学会视听学会副会长、国际华莱坞电影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全国艺术科学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重大人才项目评审专家。致力于视觉传播、跨文化传播以及融媒体传播等方面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美学史》;主持完成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政务短视频用户参与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及一般项目《网络舆论视觉传播机制研究》;出版著作3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辨证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13.袁智忠教授

发言题目: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公文写作与传播

摘 要: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考察公文写作、公文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学术关联,认为社会治理是公文写作与传播的核心功能,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公文传播媒介的变化,并指出媒介变化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改变。接着,由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来考察公文写、公文传播的学术、学科建设,认为公文写作与传播要超越单一工具性认识,需建立人民性、艺术性观念;要建立多学科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的学术观念;要建构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治理为目标的公文写作、传播的实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最后指出公文写作与传播对社会治理的价值、意义:一是引导舆论,有助于发挥意见领袖作用、传递主流价值观、主动设置议程;二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粉碎谣言、减轻群体极化、捍卫公众利益;三是有助于塑造负责任、有温度、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

发言人简介:袁智忠,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影视伦理,影视批评,公文写作与传播等。中国电影伦理学学科创始人。著有《电影伦理学》《公文传播学》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教育部社科及国家社科艺术学等课题多项。

14.但海剑教授

发言题目:智媒时代跨语言传播实践的范式、底层逻辑与发展趋势

摘 要:智媒时代的跨语言传播中,基于“源语、译者、目的语”等要素的翻译活动为核心的“传者、译者、受众”互动模式被以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语料、算力”等要素的机器学习活动为核心的“传者、智能媒介、受众”模式取代。需要讨论的问题包括:智能媒介涵盖“译者”,是否能使“译者”隐身?如果能,“隐身”后的传播方式何以可能。换而言之,机器是否可以学会,再进而言之,语言是否可以脱离人的主体性而独立。一旦沦为语言或机器的客体,技术垄断等要素是否会重塑文化传播的环境,从而来带来传播模式的改变。而原有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是否会因语言传播实践的改变而消除,又或加深。本文认为人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但跨文化传播中的控制会隐性而深刻地存在。

发言人简介:但海剑,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2007-2008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19年任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柔道委员会语言服务处主任。翻译传译认知国际联盟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译协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

15 . 靳雪莲教授


发言题目:基于信息级联分析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策略

摘 要:本研究拟选取重庆(后起型)和成都(成熟型)两个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作为比较分析对象,采用信息级联分析与深度访谈、焦点组等质化研究结合的方式,对比分析三大城市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Tik Tok国际版五大国际受众面广和影响力大的代表性社交媒体上的中英文信息的传播者、内容、受传者、传播结构、路径和时间节点特征差异、传播效果差异,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构建传播效果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提升国际社交媒体传播效果和能力的策略。

发言人简介:靳雪莲,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文峰教授,文峰青年百人,硕士生导师专注新媒体影响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和校级项目2项,主研省部级项目4项;国家级出版社专著1部,SCI等高质量期刊论文5篇,其他论文十余篇。担任国家二级学会多个专业协会理事。主攻传播学教学,打造精品课程建成省部级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各1门;《传播学》上线爱课程、学习强国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主研省部级教改重点和重大项目,主持校级教改项目,获得文峰青年百人、文峰教授、国赛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师、教学成果奖和课堂教学优秀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和奖项。
16.聂真新教授

发言题目:数字文明与体育的未来

摘 要:一、体育概念的辨析:当人们谈论某一身体活动(Body Activity)是不是体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语境(Language Context)。体育≈身体活动(Body Activity);体育≈身体锻炼(Physical Exercise);体育≈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体育≈竞技体育(Sports);

二、数字科技与身体:科技进步与运动成绩;科技进步与身体健康;科技进步与“消解”的身体;三、体育话语体系的探索:回归身体;数字文明与体育强国。

发言人简介:聂真新,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任全国师范专业认证专家;全国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幼儿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奥林匹克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召集人;云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云南省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足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俱乐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校园足球省队副总教练;云南省学校体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秘书长;云南省中考体育改革专家组秘书长。获得国家级金课2门,省级金课2门,主持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1项,体育总局项目教学改革1项,教育厅教改项目等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云南省体育“十四五”规划,参与20余项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著)30余篇(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2篇;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二等奖,其他省部级奖项29项,软件著作权7项。


17
.张建平副教授

发言题目:信息传播复变换:语义—感知—认知—耦合—孪生异化与信息增强

摘 要:信息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有传播模式给我们构成了一个信息基本传播运动关系。但是,信息传播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多重信息变换过程,构成了以信息调制为特征的信息传播复变换系统。从信源原生全信息(语法语义语用复合态)经过多次信息调制(传播调制),已经不再是物质运动状态显示和表征,也不仅仅是守门人过程,更表现为传播调制现象。信息传播是一种传播化处理,即是传播者的既有观念与原信息的相互调制与融合的过程是传播者对信息的发掘、再造、调制、融合的处理,完成一系列变换、提取、再生、转化、重构、编码、谐振、解码、感知、认知、耦合、全知、智化、外化、复变换,复生成、杂化、融合。

发言人简介:张建平,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副教授。曾任媒体传播系副系主任,媒体传播实验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担任国家传播学会理事、、国家传播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家传播学会农村话语专业学会理事北京科技声像协会常务理事等。最早参与论证和申报建设了中国传播学本科生专业,并获得首批建设院校。先期开展了农业与乡村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作为农业影视编导,主创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电视台播出农业题材电视片百余部集,多次获得农业部神农奖,与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奖等国家府奖与国家级协会奖。在国家C刊与核心期刊以及重要学术论坛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年会发表论文数十篇。并荣获教育部全国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奖励。

参会代表简介及发言摘要(按发言顺序排列)

1.常凌翀教授

发言题目:乡村治理视域下县级融媒体的效能提升的行动路径

摘 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方式被赋予具备中国特色的至关重要的传播体系,并开始进入国家治理的宏阔视野。同年920日至21日,中宣部在浙江湖州长兴县召开的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强调指出努力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深切回应了总书记的要求。通过县级融媒体重建基层政府与基层民众的双向沟通机制,正致力于有效缓解了基层媒体长期以来脱嵌县域基层社区治理的尴尬境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申明,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自此县级融媒体进入了十四五时期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国家视野。纵观媒体融合发展的演进历程,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影响着主流话语体系的建构和传播话语方式的创新。作为社会系统基础环节的县级媒体,其融合发展实践不仅关乎基层主流舆论引导,还与基层公共服务和网络空间治理密切相关,基层治理能力水平不仅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还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

发言人简介常凌翀,新闻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媒介与危机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湖州市社科理论专家库成员,湖州市“打造‘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智库专家”等,新闻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媒体融合、文化传播、媒介素养等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及其他社科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曾在《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编辑学刊》《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8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转摘。单篇文章最高被引百余次。

2.张少君副教授

发言题目:新闻的情感转向智能媒体时代的技术可供性

摘 要:在新闻研究中,客观性往往和新闻叙事紧密结合,这源自于新闻的实证主义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客观的新闻和主观的情感被形塑成一组对立关系。而情感往往被认为是私领域和个性化的,是损害或侵蚀专业新闻的因素,因此在新闻中几乎没有实践空间。但随着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情感在塑造新闻活动和用户参与中的作用愈发受到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对传统新闻规范的边界再协商,情感也再次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用户、模型、算法、符号无一不在证明情感在数字新闻时代的重要性。情感正在成为新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力。本文尝试以“情感劳动”为基础,从技术可供性的角度对新闻和情感间的建设性缠绕进行更广泛语境的分析从而为主流媒体在如何利用情感传播在新闻产品中紧扣主题主线,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为主流媒体“系统性重塑、融合再发展”提供明确的思路方法。

发言人简介:张少君,副教授。武汉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目前从事数字传播、网络与社群话语等相关领域的教育与研究工作。

3.佟若瑶副教授

发言题目:夏目漱石文学中“隐逸”情结的汉文学影响路径

摘 要:佟若瑶,副教授,日本札幌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日本比较文学会会员、全球修辞学会会员。2004年起从事高等教育,任日语本科教研室主任期间,曾负责日语特色专业建设申报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讲日语精读、高级日语、日语视听说等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功扎实。2016年获青岛滨海学院第八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7年获山东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2022年获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发言人简介:以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文学作品中的汉文学元素为主要考察对象,梳理夏目漱石汉文学素养的形成过程,结合其主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经历,以贯穿漱石文学的“隐者”情怀为焦点,剖析这一文学情绪中所投射出的作家思想的实质,揭示夏目漱石的中国文化受容模式。

4.侯晓舟副教授

发言题目:实验语用学与汉语词汇语用信息加工处理

摘 要:人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是认知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于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脑对于语言信息的理解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关注人脑认知系统对词汇语用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不同语言的交际中,由于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各种交际语境,词汇信息可能会超出其词典含义或其编码的常规语义,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语用含义,形成词汇语用现象。同时,人脑信息加工处理过程的复杂度会增加。对于人脑认知系统进行复杂词汇语用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问题,是揭示人脑进行语言处理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验语用学是近年来出现的由实验心理学和语用学结合的新兴研究领域,对语用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有效推动作用,在直觉与记录的基础上加以实验研究,能更加科学地确认或否认理论假设。实验语用学的突出特点是将语用学研究过程中内省解释分析的强依赖性进行了弱化,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验证数据支撑,进一步佐证了解释分析的真伪。本研究将在实验语用学视角下对人脑认知系统语用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和词汇语用信息在人脑认知系统中的存储/记忆结构、信息提取过程、语用信息同语义信息的关联性、临时性语用信息组成形式进行描述,并提出词汇语用信息模块假设。通过实验心理学方法,以汉语词汇语用句为语料,进行假设验证,并运用该假设解释人脑认知系统在进行汉词汇语用信息处理时的过程表征问题。

发言人简介:侯晓舟,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兼任全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撰写篇咨政建言报告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曾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李艳梅博士

发言题目:智能媒介文明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短视频传播策略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媒介文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短视频作为一种具有较高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的媒介形式,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接触其他文化,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本研究通过对跨文化交流理论和智能媒介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短视频传播策略,包括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文化、提升短视频制作水平、关注内容创新与多元化、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实现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应用智能算法进行个性化推荐和实时监控等。同时,本研究强调了数据驱动和智能分析在优化短视频传播策略中的重要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传播效果,预测未来短视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发展趋势。

发言人简介:李艳梅,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主持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课题、日照市社会必威电竞app下载课题、曲阜师范大学校级项目等多项课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出版》《新闻传播学前沿》等发表论文多篇。

6.符逸帆


发言题目:智能媒介环境下数字时尚的现状与本质——DRESSXBershka的合作系列为例

摘 要:虚拟数字时尚是近年时尚产业的新现象,其技术创新、视觉呈现和媒体传播对于当代时尚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当智能媒体技术打破了空间的局限,让时尚以更多元形式呈现的同时,也颠覆了人们的消费模式。以消费文化的视角切入,就DRESSXBershka的联名合作为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采用文本分析法,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智能媒介背景下的时尚文化现状特点;2)数字时尚品牌传播符号背后的价值意义;3Z世代年轻消费者的自我身份构建。

发言人简介:符逸帆,女,全球媒体产业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现为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双语播音系教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等。

7 . 徐雯雯博士


发言题目:时尚的意义传播——社会符号学视角

摘 要:时尚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产业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时尚传播作为文化产业之一,不仅是推广时尚产品和品牌的方式,还能够引导社会对时尚趋势的认知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因此,时尚传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次发言将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时尚的意义传播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发言将介绍社会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探讨符号的构成和意义传递。随后,我们将分析时尚与服装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探讨时尚符号的构成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们将研究时尚与服装如何通过时尚产业、社交媒体、流行趋势等媒介进行传播,如何引导社会对时尚的认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最后,发言将聚焦时尚传播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研究。通过对时尚作为社会符号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时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时尚传播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发言人简介:徐雯雯,香港理工大学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符号视觉传媒时尚设计语言艺术视觉文化。

8.聂爱民

发言题目:智能媒介文明下军事话语与大责任

摘 要:国家的强大,使中国的对外军事话语意义重大、影响重大,特别是在消除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上任务坚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和价值观实践,彰显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也为中国的军事话语提供新遵循,赋予新使命。

发言人简介:聂爱民,男,49岁,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山东滨州,原复役于中国民解放军警卫队,退役后创办北京博雅英才规划设计研究院。

9.蒋雪颖博士

发言题目:从石油金矿到数字身份:近十年中国大数据的想象变迁——基于对《人民日报》社论的批判隐喻分析

摘 要:一种新技术概念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一种意义制造和价值协商的过程,即一种社会想象。隐喻作为将人类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具体化的常用工具,在构建社会技术想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社会技术想象理论为视角,通过对《人民日报》20132023间的关于大数据的社论进行批判隐喻分析,探究大数据在中国的早期发展阶段被主流媒体建构的想象,以及隐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社论在这一阶段主要建构了四种想象:决策工具、生产资料、竞争先机和虚拟身份,主要采用了六类隐喻:工具类隐喻、资源类隐喻、状态类隐喻、净化类隐喻、思维类隐喻主体类隐喻在大数据的想象中,多元主体参与了大数据意义争夺的过程,反映出技术决定论、新自由主义、技术民族主义等多种观念的话语交织

发言人简介:蒋雪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国际传播、智能传播。

10.杜永欣博士

发言题目:中国生态纪录片的媒介话语表达研究

摘 要:当前气候环境危机是全球面临的紧迫性议题。媒体是环境风险议题建构以及公众环境认知的重要来源。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内涵已成为理解中国环境话语实践的重要语境,其主导着我国主流媒体生态纪录片媒介话语生成、话语表达以及话语传播过程,为中国环境议题的媒介话语建构提供了理论视野与创新维度。

发言人简介:杜永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11.陈林茜博士

发言题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对冲突事件的话语策略研究——以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

摘 要: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如何在俄乌冲突这场战争中,维护稳定的对外关系,缓解外交困境,对外交实践来说是异常严峻的挑战。本文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面对俄乌冲突的话语策略入手,运用内容分析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上关于俄乌冲突议题呈现出的核心话语以及话语策略,以及其与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策略的连贯性与继承性。研究发现,外交部发言人应对俄乌冲突时采用是非曲直、历史经纬等概念阐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同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谈判化解分歧,反对制裁俄罗斯的同时反对北约东扩,这与邓小平时期延续至今的外交话语策略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出中国外交话语策略具有对抗“意识形态方阵”,“对话式”公共外交和建构国家身份认同来站稳立场、维护对外关系等重大意义。

发言人简介:陈林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Baidu
map